选择德国留学的学生,往往看重其的教育质量与相对亲民的留学成本——部分公立大学免学费、学历全球认可、科研资源丰富。但与英语国家不同,德国高校多数专业采用德语授课(尤其是本科阶段),这意味着语言能力直接影响课堂理解、论文撰写甚至日常生活。因此,明确各阶段德语要求并针对性提升,是留学准备的核心环节。
申请德国本科的学生,德语水平通常需达到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CRL)的B2级。这一水平对应的是「中高级」能力:能理解复杂文本的核心信息,在学术讨论中清晰表达观点,撰写结构完整的短文,应对课堂提问与小组合作。
目前主流的证明方式是TestDaF(德福)考试。该考试分听力、阅读、写作、口语四部分,每部分满分5分,总分20分。本科入学一般要求「TDN4」(每部分至少4分),例如柏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慕尼黑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均以此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对语言依赖度高的专业会提高要求——如海德堡大学的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明确要求TestDaF总分22分(即至少两个单项5分),以确保学生能深入研读德语原版文献。
硕士阶段的德语要求因专业而异,普遍落在B2-C1级之间。除TestDaF外,DSH(德国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德语考试)是另一重要凭证。与TestDaF的全国统一命题不同,DSH由各高校自主组织,考试内容更贴近本校专业需求。
以DSH-2为例,通过该考试的学生被认为具备「学术场景下的德语流畅运用能力」。例如,弗莱堡大学的经济学硕士项目要求DSH-2成绩,考试内容会涉及经济类文本阅读与学术写作;而图宾根大学的哲学硕士则可能在口试环节增加对哲学概念的德语阐述。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英文授课的硕士项目虽对德语无强制要求,但拥有B2级以上水平能显著提升实习与社交优势——德国本地企业更倾向与能使用德语沟通的毕业生合作。
德国博士项目的语言要求相对灵活。由于多数科研成果以英语发表,且国际合作频繁,院校通常更关注英语水平(如雅思6.5或托福90),对德语无硬性要求。但以下两类情况需特别注意:
若当前德语水平未达直接入学标准,语言班与预科是常见的过渡途径,但两者要求与目标各有不同:
语言班主要针对德语零基础或基础薄弱的学生,课程分级细致(A1至B1)。A1级课程侧重基础发音、日常对话(如自我介绍、购物);A2级开始接触简单语法(如时态、从句);B1级则聚焦实用场景(如电话沟通、短文阅读)。选择时需结合自身水平:若完全零基础,建议从A1起步;已有A2基础但未达B1,可直接报名B1强化班。
预科是本科入学的「学术衔接班」,课程涵盖专业基础课(如数学、物理)与德语强化。多数预科项目要求入学时达到B1-B2水平——例如,科隆大学预科需提供B1级德语证明,杜伊斯堡-埃森大学预科则要求B2级。这是因为预科阶段的课程已涉及部分专业术语(如机械预科的「齿轮传动」、经济预科的「边际效益」),具备一定德语能力才能高效吸收知识。
明确目标后,科学规划学习是关键。首先,登录目标院校官网下载最新「入学要求」,部分专业(如医学、法律)可能对德语有额外说明(如要求口语单项5分);其次,选择适合的考试类型——TestDaF适合申请多所高校的学生(成绩全国认可),DSH则适合已确定目标院校的学生(考试更贴近该校需求);最后,分阶段训练:前3个月集中突破语法与词汇,中期通过真题模考熟悉题型,考前1个月重点强化弱项(如听力反应慢可每天听1小时德语新闻)。
此外,利用德语学习资源能事半功倍:「德语助手」APP可随时查词,「DW Deutsch」提供免费听力材料,参加本地德语角(如北上广的歌德学院活动)能提升口语实战能力。记住,语言学习没有捷径,坚持输入(听/读)与输出(说/写)的平衡,才能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