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一家由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及校友联合发起的教育机构——集思未来教育(原集思学院),正以独特的科研教育模式走进全球中学生、大学生的视野。自2016年中国团队成立以来,这支教育队伍已走过五年发展历程,始终聚焦研究导向型学习与项目制学习两大核心,通过深度整合全球超1000位知名教授资源及优质教育平台,逐步构建起覆盖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成果孵化的完整教育生态链。
数据是实力的见证。截至目前,机构已累计培养超过3万名学员,与近百所高等院校、百余所国际化学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这种"高校-机构-学员"的联动模式,既保障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也为学员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践场景。
作为集思互联教育科技旗下的核心科研品牌,PathAcademics由世界高校教授、行业导师及国际教育专家联合创立,其定位清晰指向"弥补传统教育体系的实践短板"。当前高中与大学教学体系虽注重知识积累与标化考核,但学生普遍缺乏在真实项目中探究开放式问题、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PathAcademics正是为填补这一空白而生。
品牌团队通过深度调研英美高校招生逻辑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发现"项目制学习"不仅是国际名校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维度,更是中国教育改革强调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路径。基于此,PathAcademics构建起"问题驱动-团队协作-成果输出"的全流程教学框架,让学生在真实科研场景中完成从知识应用到能力提升的蜕变。
集思未来教育的核心教学理念,是将"学生需求"贯穿教学全周期。区别于传统填鸭式教学,这里的每门课程都围绕具体科研项目展开:学生在教授与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数据结果,最终形成完整的学术成果。这种"主角式"学习体验,让知识获取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以某生物医学课题为例,学员需要完成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数据采集、论文撰写等全流程任务。过程中,教授会定期组织研讨,针对研究瓶颈提供专业建议;行业导师则从应用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成果转化的可能性。这种"双导师制"既了学术深度,又拓展了实践广度。
参与项目制学习的学员,收获的远不止知识积累。从具体成果看,每个项目结束后,学生都需提交完整的学术报告,这既是对研究过程的总结,也是学术写作能力的锻炼。在此基础上,机构还为有需求的学员提供EI/CPCI/Scopus等国际会议论文的投递指导,部分优秀成果可实现全文收录;对于希望获得认证的学员,牛津IPQ(国际项目资格认证)则是另一种高含金量的成果形式。
更重要的是能力提升。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文献检索与分析(培养研究能力)、与团队成员反复讨论方案(强化沟通协作)、针对评审意见修改成果(锻炼批判性思维)。这些能力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基石,更是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有留学规划的学员,项目经历更是不可多得的加分项。主导师出具的推荐信,结合具体的研究成果,能直观展现学生的学术潜力与创新能力,在申请海外名校时具有显著的竞争力。
从最初的课程开发到如今的生态化运营,集思未来教育始终保持着对教育本质的思考。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与企业联合开发行业课题、与国际认证机构对接成果标准,机构正逐步打造"教学-实践-认证-"的全链路服务体系。
未来,机构计划进一步扩大全球教授资源库,引入更多前沿学科项目,同时优化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让更多学生能突破地域限制,参与高质量科研项目。正如创始团队所言:"我们不仅要培养有知识的学生,更要培养能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未来人才。"